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国人哀痛!世人悲恸!
日前,湖南省主要领导同志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这是对袁老的最好纪念。
5月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千里之外,我们一起送别袁老。
上世纪,当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时,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老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也是从那时起,他和农学,和西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溯时光,回顾袁老与西大的点滴,我们在珍藏的回忆中哀悼、追思、前行。
四载求学
1949年,袁隆平报考北碚相辉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选择农业作为第一志愿。1950年,院系调整,相辉学院并入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农学系,袁隆平续读3年至毕业。
在学校时,宿舍前面是嘉陵江,袁隆平和同学时常下江游泳。有时到江对岸城区办事或看电影,别人都花3分钱买票坐木船过河,袁隆平和几位游泳高手把上衣和外裤脱了顶在头上,游过嘉陵江。袁隆平认为,这样不仅节省了钱,更重要是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
在袁隆平记忆里,嘉陵江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回校报告
毕业后的袁隆平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并于上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但他心中仍对母校充满牵挂。
2008年袁隆平回到母校,作《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新进展》报告会。“袁院士真的只穿15元一件的衬衫吗?”“好想凑到他身边跟他合个影。”“太激动了!我觉得他真的是巨星啊。”人群中类似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在这里,“杂交水稻之父”就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巨星。
“同学们好,回到母校确实感觉很亲切。”他说,自己从当年的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离开时学校仅有数百师生,但这次回来获知学校已发展到5万余学生时,自己备感欣喜:“中国现代农业的未来,希望都在你们身上了。”
同意塑像
2009年,在袁隆平院士八十岁寿辰之际,学校作出为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立雕像的提案。在此之前,袁老本人不主张外界为自己作画立像,他说不想将自己“偶像化”。因此,学校非常慎重地与袁隆平院士进行沟通,得到认可后,向海内外进行了三次方案征集。学校美术学院老师参与了这次征集,与国内外选上的二十个方案一起进行了筛选。向仲怀院士、吴明珠院士也参与了此次筛选。进行几轮筛选后,选中方案送到袁院士的手里,其中就有王林的。袁隆平院士很重视,因为这是第一次为他雕像。“当他翻到我的,他眼睛一亮,说:‘就这个了。这就是我!’”王林说。
回校座谈
2015年袁隆平回母校座谈,深入了解学校近年发展状况和母院水稻研究及育种进展情况,并听取了含弘学院隆平班的建设情况及《袁隆平》话剧和《袁隆平传》的创作进展情况。
袁老那时已85岁高龄,但他自己说是“85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5岁的心态”,看上去也是精神矍铄,满面春风,言谈之间思维敏捷。“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永恒的主题!”袁隆平重复几次表达自己的梦想,参加座谈的师生深受感动。
设立袁隆平基金
在学校组建10周年暨办校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袁隆平院士再次回到母校,出席校庆活动。在《袁隆平自传》赠书仪式暨《袁隆平传》首发式上,袁隆平向母校捐赠出20万元的个人资金,作为母校110周年的生日礼物,也用来启动袁隆平基金。
“这些钱,用来捐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希望他们扎根田野和基层,为国家农业发展献出青春”袁隆平微笑着说,这是自己作为“老校友”的一点心意。他希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早日取得新的突破,实现真正的“禾下乘凉梦”,真诚祝愿母校繁荣昌盛,越办越好。
赠送稻种
2017年学校领导在参加第四届全国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后专程前往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看望袁隆平。袁老十分高兴,向母校赠送了1斤其团队最新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1964”,委托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水稻团队在重庆示范性试种。袁隆平心系母校建设发展,这一斤稻种寄托了对母校水稻研究团队的美好期许和无限关心,更是是他学者情怀与爱校情谊的联结和延续。
《问稻》:他为人间播下一粒种子
同年6月,由学校原创,全部取材于袁隆平的大学生活和科学攻关的真实故事,并由袁老担任顾问的话剧《问稻》成功上演。在话剧的最后,通过全息影像技术,袁隆平“站在”舞台之上,为我们讲述他的禾下乘凉梦。
回校颁奖
同年10月,袁隆平再次回到母校,在学校新落成不久的西大农业科学研究院大楼(隆平楼)中为首届袁隆平奖学金进行颁奖。现场,袁隆平动情地说道:“我从母校的农学专业学习开始自己的追求,一辈子从事水稻科研,我的最大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通往学问高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潜心学习才能叩响真理的大门。”
支持校地合作
袁隆平曾说,“我大部分求学时间都是在重庆北碚度过,当年畅游嘉陵江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和重庆北碚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第一个超级杂交稻就在北碚区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更多超级稻品种在重庆市种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9年10月,袁隆平欣然应邀担任北碚区人民政府顾问。
袁隆平当时充分肯定了北碚区和学校开展校地合作取得的成绩。不仅如此,袁隆平还特地为北碚区、学校题字“校地合作,共进共荣”。
“北碚有缙云山、嘉陵江,是个好地方!希望母校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袁隆平当时表示,希望校地双方充分发挥优势,继续深化合作,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发展新篇章。
回信勉励
2019年,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师生们收到了一封特别的“视频回信”。
“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想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视频里,袁老分享了他的切身体会,鼓励西南大学的农科后辈们,鼓励西南大学全校师生和校友不断奋进,孜孜以求,勇攀高峰。
从共和国勋章到“圆梦”
2021年5月22日下午,雕塑作品《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在重庆美术馆展出,观众突然得到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大家自发走到雕塑作品《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前肃穆致哀。
雕塑作者、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强从2017年开始构思创作,历时两年完成作品。2019年10月,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后不久,作为母校,学校派代表前往湖南表示祝贺,刘强也是代表之一。“袁老看到我给他塑像作品的照片后,对作品大加赞赏,并亲笔在作品照片上签了名。”刘强说。后来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转自西南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